成就及發展里程

三十年輝煌歷史

香港公開大學(公大)肯定是一個成功的故事。公大除了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外,亦是一所管理完善的自負盈虧院校。公開大學成立初期規模雖小,但在短短三十年間,已由一所只提供遙距課程的學院,發展成為一所多元化及全面的綜合性大學,同時提供全日制學士學位、深造學位,以及兼讀制課程。大學一直為社會各行各業培育所需人才,對推動香港經濟發展作出深遠的貢獻。現時,我們是全港最具規模的自資院校,畢業生人數超過120,000人。以全日制學生人數計算,公大在本地大學中排名第六。



由遙距進修學院發展至綜合性的大學

香港公開大學是開辦開放及遙距教育的先鋒。大學前身為「香港公開進修學院」,於1989年由政府創辦。自成立以來,學院致力實踐「有教無類」的使命,為在職人士提供優質及彈性的進修機會。經過多年的穩步發展,公大於1997年5月正名為「香港公開大學」,標誌著外界普遍認同本校的學術成就及對高等教育界的貢獻。

為配合香港的教育改革,大學於2001年首度推出五個全日制面授副學位課程,並於2003年推出第一個全日制面授學位課程,吸引了不少中學畢業生報讀,學生人數不斷攀升。公大於2007年加入「大學聯合招生辦法」,是大學的重要里程,顯示其實力與其他本地政府資助大學無異。


專業實用課程 迎合社會需要

與此同時,大學的課程發展亦一日千里。公大初期只開辦有限的兼讀制課程,後來不斷積極拓展課程種類、範圍,以及提升教學質素。時至今日,公開大學開辦逾200個課程,包括約800個全日制或兼讀制的學科,而我們開辦的課程專業實用,積極回應市場的需求,緊貼不同行業的發展,例子包括大學具優勢的課程如創意藝術、檢測和認證、護理學、能源及環境學、幼兒教育、心理學、企業管治及款待管理等。

我們的努力亦獲得政府的認同。自2015年起,公開大學已有部分課程獲納入政府的「指定專業/界別課程資助計劃」(SSSDP)。該計劃透過資助修讀自資院校的學生,為有殷切人力資源需求的特定行業培育人才。2018/19學年開始,公大獲分配的資助學額佔全數的三分之一,為自資院校之冠,顯示政府對公大課程質素的肯定,亦反映大學積極開辦專業課程以回應香港殷切需求的成果。

護理學課程為公大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。自2005年推出兩個護理學本科生課程以來,報讀人數持續上升。現時,公開大學每年的護理學課程畢業生人數為全港之冠。


擴展校園以配合急速發展

為配合大學的急速發展,公開大學歷年來開展了多個大型校園擴建工程項目。大學於1996年遷往何文田校舍現址;又於2000年在上環信德中心成立首個校外教學中心 ─ 港島教學中心,並作為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的總部;其後於2009年完成第二期校舍的擴建工程。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於2013年遷入葵興教學中心,空間比原來的港島教學中心增加約三倍。大學的賽馬會校園則於2014年正式啟用,作為創意藝術、檢測和認證,以及護理與健康相關課程的運作基地。新校舍不但為日益增多的學生提供更寬敞的空間,同時亦為課程配備了先進的教學設施。

近年,有鑑於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及與日俱增的醫療服務需求,公開大學開展了新的校園發展計劃,興建賽馬會健康護理學院。大學除了獲政府批出土地及免息貸款外,亦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款港幣二億八千一百萬元,以及社會各界的熱心捐助。新校舍預期於2020年落成,屆時一系列健康護理相關的課程將於新大樓運作,大樓更配備完善的教學設施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。此外,大樓亦將成為西九龍區的護理及健康教育樞紐。



高飛 創未來

誠然,公開大學在各方面均發展迅速:我們配置了先進的設施以配合各專業課程的教學需要;大力擴展實習及交流機會,為學生的事業及全人發展做好準備;我們的研究項目亦日益增多。此外,不少公大學生在不同本港及國際賽事中屢獲殊榮,並於創意藝術、科技、及商業比賽及活動中表現突出。他們的能力廣獲不同行業的僱主及領袖認同,並以其專業知識貢獻各行各業,造福社會。

公開大學能取得今日的非凡成就,全賴大學團隊的熱誠和全情投入,以及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。在慶祝三十周年和回顧往績與成就的同時,大學將一如既往,積極面對新的機遇和迎接各種挑戰。憑藉共同的願景及信念,大學上下已準備就緒,在不久的將來再創高峰。